专家分析阈下抑郁的多形性表现_成都心理咨询
发布时间:2019-12-27 原文来自:未知

  当我们的心理问题出现问题时,我们要及时的进行心理疏导。这类疾病是我们生活中非常普遍的,因为人人都会患有情绪上的刺激。不同的人对待方式也是不同,一些极端的人或者心里不平衡的人受不了刺激就可能患有心理上的疾病。近年来,心理问题的患病人群一直在不断增加。然而心里类疾病正在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但是人们对心理疾病的发病原因还不够了解,以至于常常无法做好防御措施。 患上心理疾病之后,患者不只自己的心理状况非常不稳定,而且行为举止也会受到该病的操控,从而给我们的精神上的健康带来了稀奇严重危险,而诱发心理问题的原因较多,下面由我们成都棕南医院就为你揭开这个谜底,希望人们根据自己的心理病原因,做好日常的防护措施,以免遭受疾病的困扰。

  1.复发性短暂抑郁障碍(recurrent brief depression,RBD):

专家对抑郁症患者进行的25年追踪的结果显示,仅11%~14%的患者为单次发作,10%~20%呈慢性未缓解病程,40%~50%在追踪期间完全恢复,其余处于复发性抑郁发作;单相和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均有较高的复发率。专家认为,DSM-Ⅲ、DSM-Ⅳ、ICD-10分类系统的诊断标准是基于类目的发展,但具有一定任意性。

阈值以代表内在的抑郁性疾病谱,并从而产生阈下精神病学(threthold psychiatry)这一新概念。他们发现,存在于医疗部门和社区的相当多抑郁患者不符合抑郁症和恶劣心境的诊断标准,而这些阈下抑郁类目对抗抑郁药的反应良好。专家分离出一组不符合病程指标的RBD患者,其中既有单相又有双相,既有重症又有轻症,其特征为反复出现的短暂抑郁发作,一年中大致每月发作1次,病程短于2周(通常为1~3天),之后完全缓解。RBD已为ICD-10所接受,列于“ F38.1其他复发性心境(情感)障碍” 中。追踪研究显示,1/3的RBD后来可发展为重性抑郁症,重性抑郁症后来亦可转为RBD。RBD的年患病率为5%,终生患病率为16%。

  2.亚综合征抑郁(subsyndromal symptomatic depression,SSD):

此指同时具有2项或多项抑郁症状(一般有2项症状即符合),大多数或全部时间出现,持续至少2周,伴发社会功能损害,但不符合重性抑郁和(或)恶劣心境的诊断标准的一种阈下抑郁状态。SSD在一般人口中的年患病率为8.4%,2/3为女性。最常见的症状为失眠、疲劳感、反复想到死亡、注意集中困难、体重增加、思维缓慢和睡眠过度。

专家认为,SSD是一种未被发觉但具有相当公共卫生重要性的临床状态,对社会功能具有严重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SSD似可分为两类:

(1)SSD做为单相抑郁障碍病程中的整合部分出现,常常是轻性抑郁障碍(在DSM-Ⅳ中列在未于他处分类的抑郁性障碍的附录中,不符合重性抑郁症的症状诊断指标)或重性抑郁症的前驱或发作缓解后的残留;[NextPage]

(2)在社区非单相抑郁患者中SSD自然发生。

专家等指出,单相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是多形的,并以实质的症状易变性为特征;患者在疾病的病程中经常改变诊断,即从一种亚型转到另一种亚型。这些阈下患者在社区中经常利用健康服务、需要政府帮助、角色功能受限、社会性易激惹和增长的家务疲劳等特征。SSD为单相抑郁症的变异型,为单相(重性)抑郁病程中的发作间期状态。另外专家还比较了775例抑郁障碍患者和1 420例SSD患者,发现两组在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上相似,家族抑郁症史分别为59%和41%,均以妇女多见,且躯体疾病和精神病的致病率也相似。

  有专家对SSD的概念提出质疑:占正常人群中20%~35%的失眠者是否为亚综合征症状,或其实质是一般睡眠障碍;疼痛、疲劳、不愉快均为综合医疗机构常遇到的单一诉述,是否也属于SSD。

  3.轻性抑郁(minor depression):

专家应用国家疾病共患调查的数据研究轻性抑郁,他们比较了具有3~4项症状、5~6项症状和7~9项症状等三组患者的终生患病率、相关因素、病程和功能损害,论证了轻性抑郁是否位于重性抑郁症的连续体上。研究结果显示,在平均发作次数、最长发作时间的平均长度、社会功能障碍、共患疾病、双亲精神病史等变因上均呈刻板增长,具有3~4项症状的轻性抑郁与伴5~6项症状的重性抑郁症之间的区别,并不比具有5~6项与伴7~9项重性抑郁症状者之间的差异大。

轻性抑郁的终生求医率为18.1%,具有5~6项症状的重性抑郁症为29.7%,具有7~9项症状的重性抑郁症为52.3%。结果表明,轻性抑郁为抑郁性障碍的变异型。因此,从预防干预和治疗出发,应认真对待这一阈下类型。Broadhead等指出,那些不符合临床抑郁症的许多阈下患者亦有显著的社会功能损害。专家报道,阈下抑郁患者有较高的家族临床抑郁症史,无论他们是治疗机构还是社区中的病例,将来均有发生临床抑郁的高度风险性。

目前尚无对阈下抑郁的评定标准,但DSM-Ⅳ将其列作“ 轻性抑郁障碍” 以作为今后研究的参考。纵向研究较为重要,可观察到由轻性抑郁向重性抑郁的过渡。Kessler等认为可能存在两种轻性抑郁,一种是原发性,患者仅表现为轻性抑郁而不发展为重性抑郁;另一种属于单相重性抑郁病程中的整合部分。[NextPage]

  4.抑郁症状:

这一阈下类目指具有DSM-Ⅳ所列9项症状中的1~2项、病程2周或更长的患者。“ 抑郁症状” 一词是由基层全科医生提出的,意指那些不符合重性抑郁标准的类目。这些患者同样需要接受治疗。专家报道抑郁症状的患病率为23.1%,为重性抑郁和恶劣心境终生患病率二者之和(6.1%)的4倍,所带来的医疗负担和社会功能损害不亚于重性抑郁或恶劣心境。

  5.其他阈下抑郁

推荐精华文章:2019人生的历程通过关系而成长名称:

亚临床抑郁(subclinical depression)是指未达到重性抑郁和恶劣心境诊断阈的抑郁,与抑郁反应有区别。

性格抑郁症(characterlogical depression)指25岁以前徐缓起病、有波动性和长期阈下表现、病期至少5年、未达抑郁综合征程度、对情感安定剂反应不良、无慢性功能受损的躯体症状,属于性格谱(character spectrum)即视抑郁为患者平常生活的一部分,并非抑郁症的残留症状。

残留性抑郁(residual depression),认为是不完全恢复的抑郁症所反映的病理性人格,患者表现为依赖、常规工作刻板、回避闲暇活动、人际交往减少、易激惹素质、性欲减低、单一症状性疼痛、易疲劳、害怕面对和应付日常事物。通过观察了38例残留性抑郁,并与40例符合Feighner的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比较,发现残留性抑郁与家族性精神病史、有功能残废的配偶等高度相关。

抑郁性人格障碍(depres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被描述为早年起病、低度抑郁、呈慢性经过,其与恶劣心境不同,过去10年中形成的“ 慢性抑郁性失调” 是来自“ 抑郁性素质” “ 抑郁性精神病态” “ 类癔症恶劣心境” 和近年的“ 边缘性亚情感型” ;这一名称包括表演型和社会病态型特征,一致性的不稳定和恶劣心境。DSM-Ⅳ未将抑郁型人格障碍列于轴Ⅱ障碍,但列在了附录中,以便进一步研究。DSM-Ⅳ心境障碍实地测试组检验了恶劣心境与抑郁型人格障碍的重叠性,结果显示,样本中的41%符合抑郁型人格障碍,而其中的40%既往并无恶劣心境史。[NextPage]

  二、阈下抑郁的本质

  RBD的病程不足2周但符合症状指标的这一标准,已被ICD-10所采纳。其余亚型多属于症状数目不符合重性抑郁的诊断标准,如抑郁症状仅有DSM-Ⅳ中9项症状的1~2项,SSD仅有2项症状,轻性抑郁仅有3~4项症状。这三者的病期均为2周或更长,区别只是包含症状数目的多少,统称为轻性抑郁或阈下抑郁即可,以免增加混乱。总之,阈下抑郁似可分为病程不符合的一类(如RBD)和症状数目不够的一类(如抑郁症状、SSD、轻性抑郁等)。另外,这几种阈下抑郁亚型的基本特征一致,可归纳为:

(1)多有家族情感性精神障碍病史。
(2)既往多有重性抑郁病史。
(3)以后有发生重性抑郁症的较高风险。
(4)对职业功能、社会功能和家务功能的损害,医疗费用的负荷不亚于重性抑郁症。
(5)患病率高于重性抑郁和(或)恶劣心境。
(6)是单相抑郁症的变异型,为其前期表现或后遗。换言之,阈下抑郁是重性抑郁症病程经过中的整合部分,是其发作间期状态。近年的研究显示,单相抑郁基本上是一种慢性疾病,在病程中有不同亚型和不同状态(前期表现或后遗)等多种表现形式。
(7)除RBD可与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有关外,其余阈下抑郁亚型均与单相抑郁相关。
(8)多见于初级卫生保健机构。未到基层卫生机构求助的轻性抑郁为数更多,约3倍于就医者。
(9)对情感性精神障碍应考虑为谱性疾病,包括严重程度不同的亚型,可表现为综合征(符合诊断标准)或亚综合征(不全符合诊断标准);病程长短各不相同,可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

  如何早期检出社区中的阈下抑郁患者并予以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抑郁症状亚型的研究并非始自今日,目前集中于阈下抑郁亚型的研究也并非多余,而是有助于探讨其归属和治疗方案。

  所谓心病需要心药医,只要贯彻爱的阳光,世界就会充满爱心与真情。当患者出现心理问题上的疾病的时候,就要进行及时的心理

!《您可以点击咨询页面,我们随时为您服务》!

辅导,要不然就真的会很糟糕,专家提醒人们,心思疾病得治疗忌讳得便是推迟治疗时刻,心理症得最佳治疗机遇便是初次出现心理问题表现时,只要及早接受治疗,才干尽快脱节心理症困扰。成都棕南医院建议您这样可以减少病症的出现以及减少医治时间,假如您还有什么问题想要咨询了解,都能够点击在线专家或拨打健康热线:028-85224567。为了更便利得咨询,您也能够加QQ:862832575。祝您开心健康快乐每一天!!